新型"绿色"海水淡化吸附剂,出现了
海水淡化是解决水资源短缺的重要手段,但现有的吸附剂脱盐方法存在二次污染或高能耗的问题,8月10日发表在国际学术期刊"自然可持续发展"上的一项成果将为今后开发低能耗海水淡化技术提供新的思路。
这是厦门大学环境与生态学院副教授任文和澳大利亚莫纳什大学王焕庭教授研制的一种高效、低能耗的吸附剂,通过明亮的调节,不仅可以使淡水被水中的盐离子快速吸附,而且还可以回收利用。
研究小组发现,一种名为螺吡喃的物质可以在黑暗或紫外线下转化为正负两性离子的状态,并在可见光下恢复到原来的状态。更让团队成员感到兴奋的是,螺旋体是一种在黑暗中的正负两性离子,可以分别作为阴离子和阳离子的吸附点,从水中除去盐。
开发一种新型吸收剂的灵感在于将"螺旋吡喃"分子固定在铝基金属有机骨架中,充分利用其"暗阴阳、光回收"的奇妙特性,借助明亮的调节,完成盐离子的吸附和沉淀过程,获得淡水,实现海水淡化和再循环的"双重目标"。
数据表明,目前广泛采用的反渗透膜法淡化2233 mg/L盐水时,淡水的捕集率为70%,每吨用电量为0.38度,用厦门大学研制的吸收剂对相同浓度的盐水进行脱盐时,淡水得率为88%,每吨淡水的耗水量为0.11度,实验结果表明,经10次循环后,吸附剂仍能保持稳定的脱盐性能。